首頁 財視 > 正文

環球播報:劉世錦:盡快把創新型“碳替減” 納入碳減排核算體系

12月10日,在“2022(第十一屆)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中國的能源和經濟綠色轉型必須走一條“增量優先、以新代舊、激勵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應盡快把創新型“碳替減”納入碳減排的核算體系,加快制定以碳排放“雙控”為目標減碳與增長雙贏的五年規劃和遠景規劃,統籌增量與存量、未來減碳與當下減碳、創新與安全,力爭減碳與增長雙贏。

根據相關研究,到2060年,中國的非化石能源將由目前的不足20%增長到80%以上,從而實現能源結構轉型。隨著技術改進和產量擴大,作為增量的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替代傳統高碳能源的減碳成本優勢將逐漸增大,部分產品綠色溢價也會由正變負,進而加快新老能源比例的轉換進度。

劉世錦將當前的減碳類型分為衰退型減碳、增效型減碳和創新型減碳三類。衰退型減碳是通過減少生產來減少碳排放;增效型減碳是通過提高碳生產率,用同樣多的碳排放實現更多的產出;創新型減碳是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技術、工藝、方法等,在達到相同產出的情況,實現了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如用風、光、水、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電。


【資料圖】

在劉世錦看來,創新型減碳是綠色轉型的核心,由傳統工業化發展方式轉向綠色發展方式,根本上還是要靠綠色技術驅動,大規模、系統性地“換技術”實現綠色技術替代,從而實現減碳與增長的雙贏。

對此,他引入了名為“創新型‘碳替減’”的新概念,即運用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在獲取相同產出的情況下,與原有的高碳基準生產方式相比,所減少或抵消的碳排放量,也可稱為替代性減碳。

“以每千瓦時發電的碳排放為例,燃煤的碳排放量為1000克,光伏為30克,風能為10克,如果由燃煤發電改為光伏或風能發電,則碳替減量為分別為970克或990克。”劉世錦表示,創新型“碳替減”在減碳的同時實現增長,把二者的沖突關系轉化為協同關系,是實現碳排放“雙控”的重要抓手。

不過,以往對創新型“碳替減”在理論、政策和實際工作中的關注度較低,缺少相應的價值評估和激勵機制。

劉世錦建議,在繼續重視增效型減碳的同時,應盡快把創新型“碳替減”納入碳減排的核算體系,加快制定以碳排放“雙控”為目標實現減碳與增長雙贏的五年規劃和遠景規劃,統籌增量與存量、未來減碳與當下減碳、創新與安全。

具體來看,作為進取型戰略的創新型減碳應當建立起三大支柱體系。第一個支柱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創新型“碳替減”市場,這個市場既包括綠電等綠色能源產品,也包括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高碳行業能夠產生碳替減的產品,如綠氫煉鋼等,還可包括森林碳匯和其他負碳技術產品等。在起步階段,地方可以從各自實際出發,建立“碳資產池”或“綠碳銀行”,開展創新型“碳替減”的核算和交易。

第二個支柱是形成區域自主減排責任體系。可借鑒《巴黎協定》的原則,鼓勵各個地方的主動性,提出既合乎本地實際又有一定挑戰性的減排目標,與下一步陸續出臺的落實“雙碳”目標“1+N”政策相配合,形成省、市、區縣和開發區等層面的區域減排計劃和可追湖的減排責任要求。

第三個支柱是加快以碳核算、碳賬戶為重點的綠色微觀基礎制度建設。前兩大支柱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合格的碳核算基礎,這恰恰是目前的短板,下一步應抓緊推動這一基礎工作。

“目前鋼鐵行業或鋼鐵企業集中的地區在綠色轉型中壓力和挑戰大,也具備諸多有利條件,可以先行先試,給出較大試錯探索空間,取得成功經驗后再向更大范圍乃至全國推廣。”劉世錦說。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