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發揮數字經濟帶動就業的杠桿效應

全國政協委員劉尚希:

發揮數字經濟帶動就業的杠桿效應

本報訊記者張明柳報道“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其創造的新就業崗位占比近3成,產生的新職業多數與數字化密切相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順應數字化大趨勢,可實現杠桿效應,帶動就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劉尚希告訴記者,當前就業面臨穩住勞動參與率難、政策創新難和政策協同配合難等問題。他認為,經濟社會深層結構性問題日漸凸顯帶來的就業壓力,難以隨著人口規模的下降而緩解。

促就業不能走老路。“作為未來經濟的主體形態,數字經濟展現出顯著的引領作用,在就業方面更是如此。”劉尚希告訴記者,在第三產業中,數字經濟帶來的崗位占到6成。數字化在顛覆經濟組織方式的同時,也在衍生新的就業形態,甚至改變了就業的定義。面對數字革命帶來的就業革命,亟須突破傳統的就業認知框架。

“在傳統觀念中,就業就是找一份工作,有單位、有崗位,否則就不算就業。其實,就業的本質是獲取收入,單位和崗位僅僅是方式和路徑。”在劉尚希看來,數字化改變了傳統工業經濟下的就業形態,提供了大量非單位、非崗位卻能獲取收入的機會。例如,直播帶貨、跑快遞、送外賣、當網約車司機、開網店、遠程服務等。這與依賴于就業場所才能獲得收入的傳統就業存在差異。“可以說,數字平臺經濟所形成的新型就業‘生態系統’,既是青年人當下就業選擇的過渡地帶和未來主體形態,也是青年人才自雇創業的‘孵化地’。經濟組織平臺化是數字經濟的基本趨勢,順應這個趨勢,就可以為更多勞動者帶來更多獲取收入的機會。”劉尚希說。

劉尚希表示,各種面向企業、消費者的數字平臺企業的涌現,對就業的帶動作用遠遠超出傳統的工商企業。應鼓勵、支持和拓展平臺就業,以電商、網約車、物流配送、在線教育、信息服務和數字場景設計等作為吸納就業的主要方式。

除了增加就業機會,劉尚希認為,借助數字經濟的包容性還可提升勞動參與率。以工業經濟為基礎的就業存在各種門檻,而各種數字平臺帶來的就業機會卻打破了這種門檻,從雇傭關系變成了勞務合作或者自我雇傭。“只要能干會干,就可以通過各種數字平臺找到獲取收入的機會。”劉尚希建議,應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對特殊困難群體更為便利的特點,利用平臺經濟提升女性、長期失業者、殘疾人等重返勞動力市場的比例。同時,依托平臺大力開發時間靈活、選擇自由、場所無需固定的各種獲取收入的機會,賦予勞動者更多就業創業的自主權,降低勞動力市場門檻,提高就業創業的包容性。

此外,劉尚希還注意到,人力資本競爭力的關鍵已經從傳統手藝拓展到數字技能。他認為,應加快發展數字教育,提高勞動者的數字知識與技能,降低獲得數字知識和技能的門檻。“特別要注重縮小不同行業、不同代際勞動者數字知識與技能的差距,防范‘數字鴻溝’帶來新的就業排斥。”劉尚希說。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