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新視野】財科院發財政藍皮書:應辯證看待數字經濟發展和安全的關系

11月9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財政藍皮書: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22)》(以下簡稱:藍皮書)。

2022年是“十四五”時期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特點是著力提升政策效能,政策更加注重精準、實現可持續。財政政策需靠前發力,下好先手棋;需適配經濟和社會層面多重風險對沖,構建確定性;需適配公共風險與財政風險權衡,實現財政可持續。

中長期視野下,財政政策需聚焦人的現代化發力,注重相機抉擇政策與前瞻防范風險政策相結合,注重財政政策與其他宏觀政策之間的協同。


(資料圖片)

2022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確定性仍在持續攀升,面臨多重壓力,需要考慮多層級的針對性的公共風險防范化解的戰略與策略,注重財政的功能性和主動性,并在騰挪可利用財政空間的基礎上切實提升政策效能。

藍皮書預測結果顯示,在疫情反復且持續的情景下,GDP增速可能在3.5%~5.0%區間。從中長期看,在有效防范化解公共風險的條件下,“十四五”期間經濟增速能夠達到5.0%以上。

同時,藍皮書預測財政收支結果顯示,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將小幅下降,“十四五”期間增速放緩,同年財政支出將高于往年水平,“十四五”期間財政支出依舊面臨較大壓力。不過,衛生健康、社會保障和就業、科學技術領域的財政投入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速,財政支出結構和資金使用效率將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此外,藍皮書還就如何穩經濟大盤,如何看待數字經濟發展與安全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改進幫扶方式、技術手段更高效、精準地保民生

藍皮書指出,統籌發展和安全是“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在經濟社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的背景下,穩住宏觀經濟大盤無疑是一系列決策部署中最為重要的一項。需要努力增加“穩住”的確定性因素,以應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 2022年以來我國密集出臺一系列紓困幫扶政策,以此穩就業、穩民生、穩市場主體,同時提升市場主體和居民信心。

將穩就業和穩收入作為宏觀政策的重要發力點。就業和居民收入關乎社會穩定和基本民生。現有的思路是:一方面,以保市場主體為主,待市場主體經營好轉后,間接保居民收入,但企業經營狀況好轉需要時間,尤其在宏觀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另一方面,通過中央轉移支付直達地方財政,對失業和困難群體進行幫扶,但這種方式存在幫扶效率和公平的問題,現有的低保救濟政策并不能覆蓋新出現的困難群體。

因此,藍皮書建議,可考慮在現有政策基礎上改進幫扶方式和技術手段,以更加高效、精準地觸達目標群體,有效遏制居民資產負債表的收縮和居民生計風險的蔓延。例如,可以考慮將個稅App擴展成為發放居民低保救濟和補貼的平臺等。

藍皮書進一步表示,將緩解剛性支出壓力作為穩民生的重要抓手,在財政政策方面,可以考慮適當調整年度預算安排,通過財政貨幣政策的協同,打破財政的“不可能三角”。在這個問題上,國外已有類似實踐。比如在居民收入斷流的緊急狀態下,采取財政貨幣一體化的政策措施。當前,部分居民和家庭增收陷入困境,我國也可以考慮類似的政策安排。

藍皮書稱,面對部分居民就業困難和收入下降的嚴峻形勢,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拓寬思路、勇于創新,及時推出新的應急舉措,同時,抓住穩就業和穩收入,避免經濟風險進一步擴散為社會風險,牢牢穩住社會大局,從而為穩住經濟大盤創造條件。

需辯證看待數字經濟發展和安全的關系 應通過發展來解決問題

當前,數字化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數字革命正引領人類進入數字文明時代,應順應這一趨勢加快高質量發展。

藍皮書也探討了數字經濟的相關問題,提出不應割裂看待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就是數字化,未來的主導經濟形態就是數字經濟。數字革命將徹底改變經濟社會的底層邏輯,也將深刻改變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政府監管和宏觀政策實施也會改變原有的邏輯路徑。

藍皮書稱,從概念來說,數字經濟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就當下而言,屬于國民經濟的一部分,代表新經濟、新業態和新模式;另一層含義是就未來來說的,不是國民經濟的一部分,而是成為主色調,成為經濟的普遍形態。數字化意味著傳統經濟模式或舊的經濟形態正逐步向數字經濟靠攏,向新的經濟形態轉變。通過數字化,讓舊經濟變成新經濟,讓傳統經濟向數字化轉型。就此而言,不能僵化地理解“實體經濟”這個概念,更不能基于此進行價值判斷和政策選擇,不能厚此薄彼。

其次,要辯證看待數字經濟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安全和發展并非對立關系。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會出現許多新的安全問題,但不發展、發展慢,會導致更大的不安全。我們應當始終把發展擺在第一位,通過發展來解決安全問題,不能泛泛地將兩者的關系抽象化、簡單化和對立化。目前,涉及數字經濟治理的相關部門有十多個,但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對發展負責,也不可能有這樣一個部門。應該把“通過發展來解決各種問題”作為各部門監管的一大原則。大家只有朝著“促發展”這個方向共同出實招,才能真正為企業和企業家建立穩定預期。必須樹立風險整體觀,把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局部風險和整體風險統籌嵌入數字經濟治理當中,不能顧此失彼。通過樹立風險整體觀,使監管政策真正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藍皮書表示,數字經濟代表了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潛力,是國際“換道”競爭帶給中國的歷史性機遇,我國應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安全、產業安全,最終保障國家安全。

標簽: 經濟發展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