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實時:中國經濟正走出疫情陰霾,但仍有這些隱憂

導讀

2023年中國經濟大概率會實現疫后較快復蘇,但仍存在不少挑戰,主要包括:修復消費者心理預期和小微企業受到的傷害,平衡經濟刺激措施與防范金融風險,對一些行業的監管力度“松緊”進行糾偏,根據外部環境變化適時調整貿易政策,激發民營企業活力等。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年中國經濟利好因素多于不利因素,走出疫情后較快復蘇是大概率事件,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度也有望顯著上升,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中國近三年來持續對新冠疫情采取遏制策略,堅持“動態清零”目標。2021年德爾塔等變異株流行,實施遏制策略仍能大體實現清零目標,然而經濟運行承受壓力開始明顯上升。2022年隨著傳播性更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流行,堅持遏制策略所需的社會動員強度上升,資源投入增加,同時頻繁封控措施客觀上拖累經濟運行,成為難以承受之重,雖實施多輪穩增長措施,但仍未能扭轉疫情沖擊下,內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勢頭。在這個背景下,去年底推出“三個堅定不移”防控策略可謂務實合理之舉,成為看好2023年經濟復蘇的最重要利好因素之一。

然而,國際經驗和國內近況都顯示,退出遏制策略后難免出現一定數量重癥以及不幸死亡病例。經濟上消費重啟不會立竿見影,感染大范圍擴散可能顯著拖累2023年初國內經濟增長。三年疫情給消費者帶來心理預期影響,對小微企業資產負債表造成損傷,這些能否得到較快修復都會影響2023年經濟復蘇。

圖片來源:新華社

第二,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在疫情期間經歷了“兩頭積極、中間收緊”的“馬鞍型”演變。2020年初推出以1萬億元特別國債和5萬多億元貨幣擴張為主軸的超常積極宏觀政策,對推動經濟在疫情穩定后強勁復蘇發揮了重要保障促進作用。

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夏季的一年多,早先推出的刺激工具先后退出,疊加若干部門監管風暴影響,一度形成邊際緊縮的政策環境。2021年秋季,特別是年底經濟再現下行壓力后的一年多來,宏調部門推出多輪穩增長組合措施,貨幣、財政及基建等宏觀政策持續趨于寬松,某些局部寬松程度已接近2020年。

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顯示,2023年宏觀政策有望繼續保持積極取向。然而考慮2022年宏觀政策已有擴張的背景條件,來年通過提升刺激措施力度來推動經濟復蘇,同時確保“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如何權衡統籌或有難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第三,從2020下半年到2021年夏秋季,有關部門針對房地產金融風險、互聯網平臺反壟斷、教培行業不良現象,以及能耗超標等若干行業問題,推出一系列嚴厲監管舉措。發起監管風暴背后存在復雜的現實根源,加大監管治理也取得一些積極成效,然而客觀上對經濟增長造成制約作用。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出大力度糾偏政策信號,目前政策趨于寬松有目共睹,對其積極作用也有較大共識,然而后續調整措施能否一帆風順,政策糾偏能走多遠并帶來多大積極效應還有待觀察。

第四,憑借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疫情期間中國外貿總量接連邁上5萬億、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出口更快增長推高貿易順差,使得外需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25%-30%。隨著2021年美西方經濟發生40年未見通脹,并從當年年底開始實施緊縮貨幣政策,一年多來倒逼經濟增速大幅回落并派生后續衰退風險。伴隨從中國進口需求顯著回落,2022年10月份中國出口額出現負增長并在11月跌幅加大。

在上述背景下,多數分析人士認為,2023年外需收縮將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速的因素。不過,2023年美西方和全球經濟走低具體程度仍不確定。如最近美國三個季度經濟增速加快,11月通脹趨緩,對中國出口沖擊作用或有所趨緩。另外,面對外部環境不利變化,中國貿易政策、地方政府和企業都會調整應對。

圖片來源:新華社

最后,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不完全是疫情期間才出現的新問題。實際上早在2018和2019年,高層就在不同場合多次指出經濟面臨現實的下行壓力。一段時期以來,中國間歇性經濟下行壓力揮之不去,無疑有復雜原因,除了外部環境(特別是中美關系)變化、人口增長與結構演變、較高成長階段經濟潛在增速回落等因素外,社會思潮演變使得民營經濟輿情環境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增長引擎——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受到抑制,也是一個需重視的原因。

近年來出現了對一些階段性部門監管政策的片面解讀,動輒指責企業投資經營為“資本無序擴張”,隨意給企業家扣上“資本家”和“剝削”帽子。負面輿情與疫情期間經營環境實際困境交織,導致民企投資和創業動力減弱并制約經濟增長。決策層一直重視這方面動向,針對最近情況,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作為2023年經濟工作任務之一,這方面新表態顯然具有重要利好效應,但這方面問題存在深刻根源,能否很快得到實質性好轉仍有待觀察。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Getting it in good repair"

實習生王湘玥亦有貢獻

標簽: 中國經濟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