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環球今頭條!1月信貸“開門紅”,企業新增信貸復蘇領先于居民

1月信貸實現“開門紅”,但依然延續了“企業強、居民弱”的結構特征。2月10日,央行發布2023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和社會融資規模數據報告。

數據顯示,2023年1月M2、M1同比增速較上月雙雙回升,其中M2增速創下2016年5月以來新高。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創下單月信貸歷史新高。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9.4%,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整體上看,在經濟修復預期改善帶動市場主體融資需求明顯上升,政策面鼓勵銀行靠前投放信貸等因素綜合作用下,1月信貸出現“開門紅”。這將有效提振市場信心,支持一季度經濟較快回升。不過,1月金融數據也顯示,房地產低迷仍舊制約寬信用效應充分體現,接下來房地產支持政策需要進一步加碼。M2同比增長12.6%


(相關資料圖)

具體看,1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7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個和2.8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65.52萬億元,同比增長6.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個和8.6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11.46萬億元,同比增長7.9%。

值得關注的是,M2、M1同比增速較上月雙雙回升。其中,M1同比增速6.7%,與2022年7月數據持平,創下近半年新高。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M1同比增長加快,反映企業短期交易活動活躍度有所增強,企業對經濟復蘇信心在回暖?!?/p>

M2同比增長12.6%,僅次于2016年4月12.8%的高點,創下近六年半新高。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分析,M2同比增速再次走高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銀行信貸創出天量,信貸創造能力增強推動存款規模上升。二是居民儲蓄存款同比多增了7900億元,預防性儲蓄動機仍在,這與居民短期貸款僅小幅多增相互印證。三是1月A股市場持續向好,不少資金流入股市。1月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01萬億元,同比多增了1.19萬億元。

從M1、M2的結構看,M1由M0+企業活期存款構成,M2是由M1+準貨幣(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它存款)構成。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同比多增3.05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7155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82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01萬億元。

“支撐1月M2增速創新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存款,同時信貸高增下派生能力增強和財政靠前發力也加大了貨幣投放。”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向記者表示,1月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在去年高基數上繼續同比多增7900億元。春節前企業集中發放薪酬福利,單位存款向住戶存款轉移,同時受個人消費意愿仍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更多選擇將收入進行儲蓄而非消費,助推M2。

在王青看來,當前M2增速處于高位,背后的原因還包括上年財政大規模退稅等因素帶來的影響。這顯示貨幣、財政政策共同發力作用下,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貨幣供應量持續高增,一旦寬貨幣向寬信用渠道打通,其對實體經濟的提振效應將充分體現。信貸創下單月新增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信貸創下單月最高紀錄。從結構上看,企業中長期貸款成為重要支撐,居民信貸需求恢復不明顯。周茂華認為,1月金融數據盡管存在季節因素擾動,但數據表現強勁,企業新增信貸復蘇領先于居民,表現理想,預示國內消費和內需復蘇趨勢確定。

溫彬表示,疫情達峰過峰后,經濟基本面快速恢復,市場化融資需求復蘇步伐加快;年初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以及早春效應下,銀行信貸投放節奏明顯前置、靠前發力,疊加貸債蹺蹺板效應和各項穩信貸政策工具驅動,1月信貸實現“開門紅”,助力提振市場信心、激發主體活力。

一方面,住戶貸款增加257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31億元;經計算,分別同比少增665億元、5193億元。梁斯分析,雖然1月居民消費熱情回暖,但尚未達到疫情前水平,特別是中長期信貸需求疲弱,居民購房動力仍未明顯轉暖。

另一方面,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51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5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58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企(事)業單位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1.4萬億元。

溫彬向記者表示,伴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加快投放、保交樓和優質房企貸款支持計劃加碼、碳減排和設備更新改造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繼續落地,在政策性銀行和國股銀行“頭雁”作用拉動下,1月對公貸款和對公中長期貸款保持強勁。在信貸維持較高景氣度情況下,部分銀行通過壓降票據資產來騰挪額度,1月票據融資減少4127億元,同比大幅回落5915億元。

初步統計,2023年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50.93萬億元,同比增長9.4%;增速較2022年年末的9.6%,稍微下降。2023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億元。

從各細項看,除人民幣貸款、委托貸款外,社融中大部分科目同比大都出現不同程度少增。

其中,人民幣貸款為主要支撐項,而企業債券、政府債券為主要拖累項。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93萬億元,同比多增7308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1486億元,同比少4352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4140億元,同比少1886億元。

記者了解到,企業債券凈融資大幅少增與中長期債券發行利率較高以及信貸投放力度加大對債券融資形成替代有關。

展望未來,王青預計,在宏觀政策延續穩增長取向、市場主體自主融資需求修復支撐下,2月信貸有望繼續保持同比多增勢頭。伴隨2月地方債大規模發行,社融也有望出現同比多增。整體上看,伴隨經濟修復勢頭增強,寬信用效應將在一季度持續體現,這也將對后續經濟加快復蘇提供關鍵動力。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