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視 > 正文

探討企業運用風險對沖減除法進行會計處理

關于風險對沖的財務核算問題,市場上進行過諸多理論和實踐探索,形成了許多不同的類別。本文主要分析風險對沖減除法的財務核算,即通過對比企業經營的不同項目,找到合適的風險對沖比例,力求在減少傳統財務核算變動的基礎上,實時跟蹤風險對沖結果,降低企業理解風險對沖業務的門檻。

A研究背景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著不同的價格波動風險,同樣擁有不同的風險對沖手段,通常分為風險對沖刻畫法和風險對沖減除法。


【資料圖】

風險對沖刻畫法一般是指對風險進行細分,并一一識別、計量、管理風險;風險對沖減除法則采取對比的方式,直接找出風險對沖不同參數下的收益情況,所以風險對沖減除法又進一步分為圖解法和公式法。其中,圖解法是通過多個二維圖形、一個或幾個三維圖形的分布,找出最優、次優、滿意等直觀參數;公式法則是通過數學函數公式,直接對最優、滿意等關鍵值求出具體參數,次優則是位于最優和滿意這兩個參數之間的參數。

關于風險對沖的財務核算問題,市場上進行過諸多理論和實踐探索,形成了許多不同的類別,基本上屬于風險對沖刻畫法的范疇。然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因為風險對沖刻畫法對財務人才的要求很高,或者會對傳統財務核算體系形成較大沖擊,涉及到的財務新增科目繁多,工作量大增,不利于風險對沖的財務處理,所以企業應用普及率不高。

本文主要分析風險對沖減除法的財務核算,即通過對比不同項目,找到合適的風險對沖比例,力求在減少傳統財務核算變動的基礎上,實時跟蹤風險對沖結果,最終達到企業經營項目合并核算的目的。

下面筆者圍繞傳統的庫存商品對沖、虛擬庫存對沖展開討論,本著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力求客觀、可比、及時、清晰地反映企業風險對沖業務活動,為投資者、債權人、管理人等財務報表使用方提供簡單便捷的會計處理工具。

B操作流程

根據對沖標的,可把風險對沖分為對商品進行風險對沖,對國債、外匯、基金ETF等金融基礎產品進行風險對沖。其中,對商品進行風險對沖又分為對產成品、原材料、在產品等各種庫存商品或虛擬庫存進行風險對沖。

本文主要以產成品的風險對沖為例展開討論。假設某企業基于投資決策的考慮,把所有不進行風險對沖與進行風險對沖的事項都視為投資項目,通過實證算法得出各投資項目的凈現值和標準差分布圖,并通過公式計算求得風險對沖最優比例為50%。然后按照8%的期貨保證金收取比例,在期貨賬戶存放10%比例的保證金,劃撥出保證金賬戶3倍多一點的資金——1億元風險對沖準備金,開始對當期6億元產成品進行風險對沖操作,力求實現10%銷售利潤的目標。

基于投資決策的考慮,企業把產成品(原材料)的庫存與期貨風險對沖合并為一個項目進行考量,并把期貨對沖對應的現貨頭寸轉移到“產成品”的“期貨對沖”科目下,但不改變歷史成本計量方法,而是通過“風險對沖損益—期貨”的科目單獨核算期貨風險對沖的損益情況,并統一在計算銷售收入時,一并計入“主營銷售收入”科目,從而完成總項目的合計盈虧核算。

第一,開始風險對沖前,估計風險對沖的準備金1億元,并作出計提,金額可根據企業情況進行調節,但必須比估算的期貨保證金多。對于風險對沖準備金的具體標準,企業要在財務操作成本和企業資金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具體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風險對沖準備金1億元

貸:銀行存款1億元

第二,對劃撥***期貨賬戶的保證金3000萬元進行風險對沖操作。

借:期貨賬戶—***期貨保證金3000萬元

貸:銀行存款—風險對沖準備金3000萬元

同時,對庫存商品明細項目進行調整。

借: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對沖3億元

貸: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未對沖3億元

第三,發生交易手續費、交割手續費合計1萬元時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對沖—對沖費用1萬元

貸:期貨賬戶—***期貨保證金1萬元

具體理由是產生的費用項目已經從期貨保證金賬戶劃走,企業又以費用項目的形式核算,核算的主要科目是“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對沖”“期貨損益”以及過渡科目“虛擬庫存”。其中,“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對沖”是費用項目核算的重要主體,在該科目下創建“對沖費用”子科目,一來表明是該項目的費用項目,二來表明該支出增加了該項目的基礎支出成本,類似于把原材料加工成產成品時產生的費用項目計入產成品。

隨著時間變化,企業需要對最優對沖比例進行適當調整,比如調減10%,期貨則需要出金600萬元。

借:銀行存款—風險對沖準備金600萬元

貸:期貨賬戶—***期貨保證金600萬元

同時,調整庫存商品明細。

借: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未對沖6000萬元

貸: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對沖6000萬元

與調增風險對沖最優比例10%時的分錄項目正好相反。

借:期貨賬戶—***期貨保證金600萬元

貸:銀行存款—風險對沖準備金600萬元

同時,調整庫存商品明細。

借: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對沖6000萬元

貸:庫存商品—產成品—未對沖6000萬元

第四,因為期貨實行每日無負債結算,所以在每日期貨結算后,企業需要根據期貨賬戶的收益情況(盈利記為正數,虧損記為負數),實時計量對沖庫存商品數量累計的風險。比如,某日期貨賬戶盈利300萬元。

借:期貨賬戶—***期貨保證金—賬戶收益300萬元

貸:風險對沖損益—期貨300萬元

此外,在各種月報、季報、半年報、年報的資產負債表中,我們很容易得到計量標準一致的、歷史成本分析法下的成本核算項目,同時需要明確期貨對沖項目的庫存原始數量和金額。

借:庫存商品—產成品(總計數)6億元

貸:庫存商品—期貨對沖3億元

庫存商品—期貨未對沖3億元

第五,產品銷售的會計處理。假設期貨對沖的盈利(虧損)金額合計3000萬元計入了“風險對沖損益—期貨”這個過渡科目。那么,貸方的凈盈利數額(正數)或者凈虧損數額(負數)要跟庫存商品作為一個統一的項目計入主營銷售收入科目。因為實現每日公允價值核算的項目僅存在于“風險對沖損益—期貨”這個科目,并最終隨同項目的結束結轉到“主營銷售收入”科目。

從成本端來看,因為產品的財務核算一般采取歷史成本計價法,所以期貨對沖的成本(比如,其間產生的各項交易、交割費用等)計入產品的價值,并隨同計入成本項目。期貨盈虧只影響銷售收入的計量,不影響財務對庫存的計價,以免造成庫存計價標準的混亂,給財務工作增加難度。

第一,成本確認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主營銷售成本6.0001億元

貸: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未對沖3億元

庫存商品—產成品—期貨對沖3.0001億元

第二,收入確認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6.3億元

風險對沖損益—期貨3000萬元

貸:主營銷售收入6.6億元

該方法承襲了投資決策的項目核算理念。從收入確認的會計分錄可以清晰看到,期貨風險對沖實現的收入回補3000萬元,現貨銷售收入6.3億元,主營銷售收入6.6億元,基本實現10%銷售利潤的目標。該方法不僅適用于產成品的會計核算,對原材料、在產品的會計核算同樣適用。

在實際工作中,企業通常會根據訂單情況,對未來的生產排期——在沒有現成產成品的情況下,比如,對未來3個月后6億元中一半產成品的價格,即2022年10月的產成品進行風險對沖操作。此時,要對資產端的“虛擬庫存”科目進行核算,會計分錄如下。

借:虛擬庫存—產成品—2022年10月期貨對沖

3億元

貸:虛擬庫存—產成品—2022年10月期貨未對沖3億元

銀行劃撥、期貨費用、產品銷售等環節的會計分錄同上。

如果在產品轉化為產成品時,以上操作終止或者對沖比例調整,比如,對沖比例減少10%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虛擬庫存—產成品—2022年10月期貨未對沖

0.6億元

貸:虛擬庫存—產成品—2022年10月期貨對沖

0.6億元

比如,對沖比例增加10%時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虛擬庫存—產成品—2022年10月期貨對沖

0.6億元

貸:虛擬庫存—產成品—2022年10月期貨未對沖

0.6億元

在生產到期的月份,虛擬庫存轉換為產成品庫存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虛擬庫存—產成品—2022年10月期貨未對沖

3億元

貸:虛擬庫存—產成品—2022年10月期貨對沖

3億元

同樣,對未來某個月份采購的原材料價格進行風險對沖也有類似的會計處理。假設2022年10月的原材料總價值為4億元,最優風險對沖比例是50%,需要建立“虛擬庫存—原材料—2022年10月期貨對沖(未對沖)”的科目進行核算,其他各方面的會計分錄操作同上,唯有在到期購進原材料時的“風險對沖損益—期貨”項目確認不同,即作為購入原材料的歷史成本計入原材料成本,“虛擬庫存”科目則自行沖銷。

建立虛擬科目,財務分錄如下。

借:虛擬庫存—原材料—2022年10月期貨對沖

2億元

貸:虛擬庫存—原材料—2022年10月期貨未對沖

2億元

假設風險對沖期間實現400萬元的期貨收益,企業則在購進原材料的同時核算“風險對沖損益—期貨”,同時沖銷“虛擬庫存”科目。

沖銷的財務分錄如下。

借:虛擬庫存—原材料—2022年10月期貨未對沖

2億元

貸:虛擬庫存—原材料—2022年10月期貨對沖

2億元

合并計算原材料采購項目的財務分錄如下。

借:銀行存款0.04億元

貸:期貨賬戶—***期貨保證金—賬戶收益

0.04億元

借:庫存商品—原材料4億元

風險對沖損益—期貨0.04億元

貸:銀行存款4.04億元

在以上會計分錄編制完成后,對會計管理來說,要在企業內部財務報告中提交風險對沖資產負債表附表,用于說明風險對沖對應的基礎資產、對沖的兩級資產、凈頭寸、風險準備金余額的變化情況。并編制對外報送用的風險對沖資產負債表附表,用于說明風險對沖對應基礎資產、對沖的兩級資產、凈頭寸、風險準備金余額情況。同時,編制風險對沖損益表附表,用于說明風險對沖對利潤的已結貢獻和未結貢獻情況。

以上會計處理方法均基于風險對沖減除法的原理,其理論基礎在于對期貨的概念認知,是基于既有風險又經過復制而衍生出來的場內風險管理工具之一。優勢是在不影響資產負債表、庫存財務核算歷史成本分析法的前提下,通過最終收入或資產端的確認,達到企業經營項目合并核算的目的,實時跟蹤并及時確認風險對沖的變化。利用風險對沖減除法分析各種周期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可以方便企業使用幾個有限的會計科目,全面且迅速地獲取與風險對沖業務相關的信息,降低了企業理解風險對沖業務的門檻。(作者單位:永安期貨(600927))

標簽: 風險對沖 會計處理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