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全球信息:制造業復蘇基礎有待夯實


(資料圖)

受益于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市場信心逐漸提升、需求回暖帶來供給端和需求端雙雙向好,我國制造業景氣度回暖勢頭明顯。其中,1月份我國醫藥行業PMI(采購經理指數)環比上行14.2個點至80.9%,創下近一年新高,醫藥行業景氣度高企,對我國制造業PMI正向貢獻度較高。新訂單指數和生產指數均上升至65%以上的高位,環比分別上行14.1和25.5個百分點,原材料庫存、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環比分別上行了14.4、18.7和10.5個百分點。

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醫藥行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速,居民醫療需求逐步釋放,醫藥商品需求持續擴張,帶動醫藥行業蓬勃發展。

“展望2023年,隨著我國醫藥行業‘十四五’規劃等頂層設計的出臺,疊加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醫療‘新基建’不斷深入、醫藥行業創新政策持續加碼等利好因素,疫苗等疫后修復行業將實現高速增長,國產醫療設備創新發展將呈加速之勢,醫藥制造業將由‘以仿為主’向‘仿創結合’轉型,不斷促進我國醫藥行業格局優化與產業升級。”張凱說。

張凱認為,近期制造業PMI反映出我國制造業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市場需求不足仍是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二是外貿雖然有所改善但力度較弱;三是制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生產成本面臨上行壓力。

“政府要加大對外貿企業在融資、通關、退稅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幫助、組織外貿企業組團出海,加速開拓東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穩定外貿增長。同時,多措并舉做好大宗商品和能源保供穩價工作,持續打擊大宗商品囤積居奇等行為,加快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積極推動光電、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規模化和市場化發展,降低企業采購和生產成本。”張凱說。

在資金供給方面,在我國目前穩健的貨幣政策之下,流動性較為緩和,制造業投資可用資金較為充裕。從1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工作會議釋放的信號來看,今年信貸投放可能會適度靠前發力,1月新增社融規模預計在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在信貸結構上,多項金融政策體現出鼓勵制造業發展的傾向,中國銀保監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制造業各項貸款新增4.7萬億元,是2021年的1.7倍,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33.8%。

“主要問題仍在于資金需求端,即如何提升市場主體投資意愿上。結合1月份的調研情況來看,為數眾多的市場主體仍處于觀望狀態,擴投資的信心和意愿不足。在利潤下降、已有產能利用不足的前提下,企業缺乏擴大投資的內生動力。再結合去年的調研情況來看,我國制造業投資整體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在營收和利潤雙雙下降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全年9.1%的高增長,表現出我國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在應對沖擊時較強的自我調整能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副研究員應曉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應曉妮認為,今年制造業投資要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必須釋放內需動能,提振制造業企業信心。一方面,從資金供給的角度,要繼續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信貸投放尤其是中長期貸款的投放力度,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供應鏈金融等創新金融產品。另一方面,從降成本的角度,要繼續加大對制造業企業減稅降費力度,加強保供穩供工作,推動上游原材料全球化布局和本地化供應水平,合理控制企業成本。

標簽: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