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正文

【天天新要聞】1月信貸“狂飆”

本報綜合報道 令市場期待的1月信貸“開門紅”終于落地,而且信貸總量和結構均超過預期。

央行日前發布2023年1月金融統計和社會融資數據,1月信貸增長如期實現“開門紅”,總量與結構雙雙好轉,社融增量規模顯著回升。

那么,1月信貸開啟“狂飆”模式有何原因?1月企業信貸迎來“開門紅”,居民信貸緣何低迷?


【資料圖】

信貸“狂飆”背后

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其中包括貸款、企業發債券、政府發債、股票融資、非標融資等多項構成。

這是一個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如果說社融規模增加,意味著市場資金的增加,那么信貸數據大幅提升,則代表著市場信心的恢復。

從信貸整體結構來看,處于“企業借錢、居民觀望”的態勢,企業部門是新增貸款的“主力軍”。單從對公貸款的結構數據看,企業部門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的新增規模均超歷史同期,創下有數據以來新高。這與去年1月新增貸款依靠短期沖量的特征形成反差,給予了市場更多的信心。

具體來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98萬億元,而當月我國人民幣貸款則增加了4.9萬億元,同比多增9227億元,創下單月信貸歷史新高。

金融數據實現開門紅,哪些因素在發揮支撐作用?

春節期間消費率先走暖,1月官方制造業PMI重回榮枯線以上,證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漸消退。

政策的拉動作用也十分顯著。央行信貸座談會鼓勵銀行靠前發力,多地“新春第一會”定調全力拼經濟,加上前期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加快落地,三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延續實施,地產政策接連放松等,都對穩信貸發揮了關鍵作用。

顯而易見,1月信貸社融全面走強,得益于寬信用政策的持續推進與疫情消退后的需求回升,充分反映出前期政策落地見效與企業預期的好轉。

客觀審視數據,當前經濟總體肯定在回穩向好,但也要重視恢復基礎仍需進一步穩固的問題。這需要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把支持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為后續經濟加快復蘇提供關鍵動力。

居民信貸緣何低迷

在經濟回升和政策支持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1月信貸供需兩旺,當月新增貸款總量創下歷史新高,企業貸款結構繼續改善。整體上看,信貸數據和社融數據都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其背后反映的是,開年以來,國內各地自上而下拼經濟的大氛圍下,銀行業主動作為、精準發力,為各地拼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實體經濟源源不斷得到金融活水澆灌的同時,市場信心亦逐步提升。

而認真分析,也會發現亮麗的數據中,還有值得重視的部分。在樓市持續低迷影響下,1月居民貸款表現仍然較弱。

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2572億元,同比減少5858億元,整體仍待修復。與此同時,短期貸款增加341億元,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受益于春節期間人員流動和消費活動旺盛,以及銀行優惠活動,消費貸和信用卡表現稍好,但不少企業春節前發放年終獎可能使得個人償還信用卡貸款及消費貸增多,導致1月居民短貸數據整體不高。

而居民方面,融資意愿不強,儲蓄存款出現增長。

1月數據顯示,居民儲蓄存款增長了6.2萬億元,同比多增7900億元。這種現象有一定的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比如春節時期年終獎的發放導致居民存款增加。但從中長期來看,居民信心的提振仍然至關重要。

溫彬表示,分部門看,對公貸款仍為主要支撐,零售貸款整體偏弱。伴隨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資加快投放、保交樓和優質房企貸款支持計劃加碼、碳減排和設備更新改造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繼續落地,在政策性銀行和國股銀行“頭雁”作用拉動下,1月對公貸款和對公中長期貸款保持強勁。

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王青也指出,從結構來看,1月信貸仍延續“企業強、居民弱”的特征。可以看出,1月企業貸款在總量擴張的同時,期限結構也繼續改善,這一方面源于經濟回暖背景下銀行風險偏好回升,另一方面也因監管要求銀行“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銀行在政策面引導下也有意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拼經濟”意志已傳遞給銀行和市場

一季度一般被認為是全年經濟的風向標。今年1月初,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主要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明確要求各主要銀行要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適度靠前發力,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精準有力支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薄弱環節。

近年來,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中國人民銀行創設了科技創新、交通物流、設備更新改造等專項再貸款支持工具,積極支持制造業和服務業有效需求,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支持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在信貸的大力支持下,穩經濟各項舉措加快落實,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全國多地新春“第一會”釋放出的“開年就是開工、開工就要實干”的信號,旨在強調政策要靠前發力,推動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確保和力爭今年首季度經濟的“開門穩”。

透過1月份的金融數據可以看出,企業中長期貸款開始增多。這表明企業貸款意愿在上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在回暖。企業中長期貸款的增加,說明助企紓困、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持續顯效,金融機構加大對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等領域支持,推動企業中長期貸款穩步增長,也為經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信貸的“開門紅”,社融規模的超預期,都為經濟內生融資需求的回升開了一個好頭。隨著消費需求的持續恢復,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動力強勢充沛,企業內生動力持續釋放,中國經濟逐漸重啟并加速復蘇,完全可期。

標簽:

精彩推送